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笫九章鸣鹤观
    第九章鸣鹤观

    从石梁景区出来沿盘山公路而下,一座座莲一般的山峰尽收眼底。行至半山腰处,只见西边的山脉中,有群峰环拱一圈的“仙都”桐柏宫和奇峰飞泉相依的琼台仙谷。

    桐柏宫被称为道教南宗祖庭,它“肇于周,灵于晋,盛于唐,扩于梁宋,重兴于清”,是中国道教南宗的祖庭,道观依山而筑,设有山门、灵宫殿、真武殿、紫阳殿等建筑,气势宏伟。只可惜这般宏伟永远成为曾经,在金庭湖水库底下长眠了。新建的桐柏宫座落在水库岸边,另有一番格局,并继续谱写辉煌。司马承祯、徐灵府、冯惟良、叶藏质、张天梦、张伯端、白玉蟾、高东篱、范青云等高道辈出。

    建在玉泉峰巅的鸣鹤观依然古色古香,青蔓藤、石头墙似乎时刻在感应水库底下那不灭的灵魂。

    唐诗诗和司马龙到桐柏山已是下午四点钟。她打算看过新桐柏宫,再去鸣鹤观宿夜。第二天,由上而下,顺栈道看琼台仙谷。

    师姑就隐居在鸣鹤观。

    师姑的年龄、身世是个迷,在唐诗诗的记忆中,师姑仍像二十多年前一样精神焕发。举止灵动,谈吐畅快,特别是眼神有一种直抵对方心灵的穿透力。唐诗诗一家与师姑结缘,真是天意!

    那时候,唐母杨岚在桐柏小学教书,上下山都是山路,极不方便,有时候一上山就是个把月不回城。生女儿前天,她还在上课。那天,秋高气爽,杨岚吃过午饭,走到操场,一边欣赏山坡上的映山红(十月小阳春),一边贪婪地呼吸新鲜空气。突然,她感到肚子疼起来,急忙返回宿舍,可走到半路上,疼得走不动了。校长看到后,立马叫上一名女教师送她下山。山道弯而陡,校长和另一名教师扶着她没走过一个弯,她就再也坚持不住了。杨岚坐在台阶上,血已经渗出来。校长是农村长大的,听母亲说她是坐在猪圈旁生产的。她奶奶还是用破碗片割了脐带。现在的情形,也只能就地生产了,于是,俩人将杨岚扶到一个斜坡上,让她躺下来。

    这时,树木里响起一阵树叶抖动的瑟瑟声,俩人刚一抬头,只见一名身穿道袍的女子站到面前。校长一眼认出来者是鸣鹤观女道士,大家都称她师姑,其实她看上去才三十出头的年龄,而且身材苗条,脸庞俏丽,听说师姑什么都知,什么都会。校长激动地叫了一声师姑。师姑点一下头,看一眼抱着肚子呻吟的杨岚,说“我送她下山。”说罢,敏捷而轻快地抱起杨岚。校长和女老师只感双眼一黑,再睁开眼,只见风声中,师姑怀抱杨岚到了下一个山弯。她俩又双眼一闭,风声远了,师姑她们不见了。等她俩赶到山下的卫生院,杨岚已顺利产下一对孪生姐妹。

    百日那天,唐之风夫妇带着两个女儿来鸣鹤观谢礼师姑。师姑说“天台上应‘三台’,东临大海,山水神秀滋养人,我不远千里来天台,何求何为?天知地知。‘上尽峥嵘万仞巅,四山围绕洞中天。秋风吹月琼台晓,试问人间过几年’。桐柏真是人间天堂,你们要谢,就谢日月之辉,山水之灵。”

    唐之风心领神会,连忙点燃香火,和杨岚一起拜天地。此刻两个婴儿一左一右枕在师姑的胳膊弯里睁着大眼睛笑。

    “‘出一大溪,溪边有二女子,色甚美……’”师姑感慨道。

    唐之风用敬仰的目光望着师姑她不但能背诵唐孟浩然的诗,而且还通晓东晋干宝的《搜神记》中的《天台二女》故事(即桃源仙女》,他深信桐柏宫至今仍有高人隐居。而他的二个女儿,师姑的言外之意非常明确。又想,如果不是妻子性格耿直,得罪了教育局的某领导,也就不会发落到山里任教,正所谓“因祸得福”,桐柏山有仙气!

    从此,唐家与鸣鹤观结缘。

    令人惊讶的是,唐家两姐妹能说话后,第一次见到师姑便脱口而出“云姑姑”。

    云是师姑的字号。

    太阳西沉,霞光映红金庭湖水面,玉泉峰半明半暗。鸣鹤观的粉墙黛瓦在暮色中显得更有神韵。紫阳殿前,一名年轻的道士舒展双臂,专注每一个细节动作。

    司马龙说“他练的是什么功?”

    唐诗诗说“《易筋经》。”

    “能不能介绍一下?”

    “你爱看武侠小说吗?”

    “读中学时,爱看金庸的武侠小说。”

    “那你应该知道《天龙八部》里,说游坦之轻轻一练《易筋经》就能跟南慕容、北乔峰过招了。”

    “说起来倒还有印象,不说也一时想不起来。”司马龙说,“原来《易筋经》是练内功,一个武术高手,没有内功支撑的招式就算是最精妙也发挥不少应有的威力。”

    “所以说《易筋经》练成了,其臂、指、掌,神力无比,硬如铁石。有道是‘指可贯牛股,侧掌可断牛头’更有甚者,‘手托城闸,力能举鼎’。”唐诗诗说,“不过,这都是武侠小说把《易筋经》神化了。现实中,它是道家修炼的一种方法,目的是强身、防病、益寿,而《易筋经》侧重‘内炼精气神,外练筋骨皮’,使人的五脏六腑及全身经脉得到充分疏理。宋朝的高道张天梦就云游天台山,常住鸣鹤观,他练的仙功,以静见动,睡非睡,以99岁高龄羽化,还有道教南宗创始人张伯端的《悟真篇》把人身作为鼎炉,以人的精气神为药和火候,进行‘炼丹’,达到健身益寿。清朝的老寿星高东篱,炼得一身超凡的道术,人家打他,他不还手,结果打者通体青黑。当代龙门派传人谢希纯,1950年来鸣鹤观,他独创‘胎息’气功,做到像人在胎胞中,能不以鼻口呼吸。谢希纯长老,93岁无疾而终。还有很多很多,他们炼功的一个共同点就是强调人的精气神。”

    司马龙觉得这鸣鹤观太神了,迫不及待地问“现在这里有身怀绝技的高道吗?”

    唐诗诗脑子里猛地闪过师姑的形象,但马上又改变主意,笑道“这《易筋经》是明代天台紫凝道人宗衡撰写的,在天台现如今学《易筋经》的人上万。”

    “你学《易筋经》吗?”

    唐诗诗衿持地说“这个问题似乎不在我导游的回答范围。”

    司马龙歉歉一笑“对不起,我一高兴,就忘了自己的身份。”

    唐诗诗望着他去紫阳殿的高佻背影,开心地笑了。

    这时,青年道士收气,眼睛仍望着前方,说“唐家姐妹,师姑外出了。”

    唐诗诗感到双眼一痒,说“师姑回来啦!”说罢,疾步向寮房小跑而去,跑到楼下的茶室,听到师姑清亮的声音“诗诗,你站住,听我说。”

    “听师姑的。”

    “罗汉显灵的事我知道了,这几天你就好好陪司马龙。”

    “诗诗明白。”

    “你的身体,我也知道了,大自然像是一台机器,人是这台机器的零件,少了谁都不行。大自然也像人,有五脏六腑。泱泱大地,它的五脏在哪里?神奇的天台山它的五脏又在哪里?你哪天都明白了,我的无字《通经》自然会传授于你。”

    唐诗诗听到《通经》二字,激动不已,因为《通经》是师姑的秘方,至今无一人知晓。

    “谢师姑!”唐诗诗说“师姑还有什么嘱咐吗?”

    “你走吧,司马龙在找你了。”

    唐诗诗回到大殿前,司马龙说“又遇到什么好事,这么高兴?”

    唐诗诗看他一眼,发现他目光有温情,如同这霞光脸一红“又想分享?”

    “想!”

    “一起吃鸣鹤观素食!”

    “你又甩我啦!”

    唐诗诗抿嘴一笑,灿烂如云。

    晚饭后,唐父打来电话,激动又焦急地说,给我找个英语翻译。还要她明天一起去寒岩(后岸村)。

    原来唐之风退休后,酷爱寒山子的诗,并把他一生三百多首诗作出校注,出版。这本书被西欧的一名寒山迷看上了。他特意从上海转道到天台参观寒岩洞,一到天台直接联系上唐之风。

    唐诗诗说“老爸,您厉害了,不但国内有粉丝,国外也有粉丝了。我这就给您联系英语翻译,像您这样的研究寒山诗的专家,不配翻译太掉价了是不是?明天去不去寒岩,我得征求我游客的意见,看他愿不愿意改变路线。”

    司马龙盯住她的侧脸,显得踌躇满志的样子,兀地用流畅的英语说“如果不嫌弃,我愿义务为你爸爸的粉丝做翻译。”

    唐诗诗好奇地睁大眼“你再说一遍。”

    司马龙用英语重复一遍。

    唐诗诗兴奋地说“你还能当英语翻译,太好了!”

    “我在国外呆了六年。”

    “留学?!”

    司马龙诡秘地一笑“我要是告诉你,你又会骂我帅骗,骗了国人还不够,还想骗老外。”

    唐诗诗腼腆一笑“怎么会呢……”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