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61章 考成法
    这两位就不知道那边的人有多懒,郑家必然是上了手段,才有源源不断的大米送过来,还连连点头。

    “商品流通,有利于促进生产。各地情况不同,就像有的地方产大米,有的地方产丝绸,大家可以进行交换,然后,各得其所。

    南方的妇女纺线、织布、缫丝、织绸,一个女人都能养活一家人,男人们则去跑个小买卖什么的,所以,就比较富裕,南直隶和浙江,担负了大明一半的赋税,也没有人闹腾。

    在北方,本宫减免了各省的税赋,陕西那边的流寇还是没有完全消灭。”

    “老百姓没有吃的,就会想别的办法,偷、抢、暴乱,不过是为了活着罢了。少数别有用心的流寇头子不算。”

    卢象升和孙传庭一起点头。

    “本宫想让两位爱卿去南方,也只有你俩才能压住那些人。”

    “娘娘陛下,下官觉得,孙大人才能压住应天府的人。”

    毕竟那里有个魏国公徐弘基,虽然他现在借病休养,不管事,南京的军权落在忻城伯赵之龙的手里,但魏国公府在南京,依然是跺一跺脚地动山摇,赵之龙是个纸老虎而已。

    张嫣想了想:“让孙大人去宣旨,皇上要建高级军校,由魏国公来京商议筹办事宜。”

    调虎离山,他敢不遵从,那就有我说的,没你说的。张嫣暗暗磨牙。

    孙承宗听到大胜的消息,激动地流下了眼泪,当年,他费了那么大的力气,弄出个宁锦防线,可还是被鞑子绕过去,己巳之变,也是他的痛。

    虽然有些看不惯懿安皇后,但胜利了,他依然很高兴。

    这天,有天使传旨,让他到南京,接魏国公徐弘基到京,筹备高级军官学校。

    传旨的太监,就是张圳。

    “张公公车马劳顿,辛苦了。”宣旨后,孙承宗身边的管家,给张圳了一个荷包。

    张圳推拒:“这个就免了,娘娘陛下有严旨。”

    孙承宗忍不住点头,张嫣对身边人的约束,比崇祯好多了。

    “张公公,皇上为何忽然要建什么军校?”

    “整训过的新军,战力得到极大提升,皇上有感于新军将领太少,不得不建军校,使得新军后继有人。”

    孙承宗也有同感,他已经看过邸报,兼任校长的确是崇祯当着上万的军人宣布的。

    不疑有他,孙承宗高兴地接受了任务。

    “皇后娘娘说,你就直接去南京吧,不用跑来跑去的。”

    “是!”

    孙承宗带着圣旨,到了南京,摆出仪仗,直奔魏国公府。

    魏国公徐弘基借口养病,每天宅在家里,接到圣旨,还不想动窝,如今天下纷乱,他真不想费那个精神。

    再说,南京就是他的根基,离开了,万一出什么事了咋办?

    孙承宗是个倔老头,见他推脱,很不高兴:“高级军官学校,就是军中高级将领的摇篮,国家将来是否强盛,就看它了,魏国公,你是国家柱石,切不可令圣上失望。”

    魏国公实在没办法,只好答应,但就是磨磨唧唧就是不走,孙承宗是个急性子,天天去催,足足耽误了二十天,这才开动。

    魏国公前脚离开南京,卢象升和孙传庭后脚就带人到了南京。

    因为他俩是钦差,南京大小官员全都来迎接。

    就在码头上,传旨的天使宣布,卢象升任南京兵部尚书,镇守南京,忻城伯赵之龙交接之后,去北京任五军都督府右都督。

    北京的五军都督都被懿安皇后架空了,赵之龙非常不满,但他看到卢象升带来的兵马,雄壮彪悍,也不敢说什么。

    这天晚上,赵之龙大摆筵席,为卢象升接风,他安排一群人给卢象升敬酒,卢象升来着不拒,大醉。

    半夜,足有一千多人,围了卢象升住的官邸,这些人还没做什么动作,官邸的墙上忽然亮了起来,一群士兵站在上面,一个个端着黑洞洞的燧发枪:“跪下,否则,死!”

    刚有人想做点什么,就听见噼啪的枪响,地上立刻就倒下一片,哀嚎声让来着心惊胆战。

    江南和平日久,当兵的哪见过血?和墙头上刚刚跟鞑子对阵一场的士兵比,就是弱鸡。

    赵之龙的人马,就这样败下阵来。

    卢象升当晚指挥军队入城,围了赵之龙官邸,拿出早就准备好的圣旨,抄了赵之龙的家。

    家里十岁以上男丁,全都流放大员岛,女人发卖教坊司。

    第二天,南京城的百姓一开门,三步一岗五步一哨,全城戒严,所有人吓坏了。

    有衙役敲着铜锣高声大喊,让百姓该怎么过就怎么过,当兵的只是在抓贼。

    商铺多半都不敢开门,百姓也战战兢兢,没想到,新来的兵马比原来的好太多了,吃个包子还给钱呢,见了大姑娘小媳妇,都赶紧低下头,看都不敢看,更别说骚扰了。

    卢象升用了半个多月时间,控制了附近的卫所,把旧军全都集中到金山卫进行集训,这才解除了戒严。

    孙传庭一直等卢象升完全控制了局面,这才带着圣旨,去了南京户部。

    南京户部尚书郑三俊接到旨意,目瞪口呆,你当尚书,我干什么?

    “去北京,圣上另有安置。”

    郑三俊没办法,只得开始交接。

    郑三俊以为自己的假账做得天衣无缝,却没想到,孙传庭带来的人,用一种新的记账法,几天时间,就把一库房的账簿厘清了,发现无数的问题。

    郑三俊的冷汗,那几天就流个不停,那些钱他是拿了一些,但大多数都是别人拿的,前任就给他留了几万两的亏空,他真是有苦难言。

    张嫣要孙传庭不惜代价,必须理顺南京户部的事情。

    孙传庭也是个狠人,按照郑三俊的招供,将贪腐的官员全都抓了,包括镇守太监。

    以前的镇守太监被张嫣杀了,这个新的,也才来了两年,还是受过宫里的训练,被洗过脑的,结果依然扛不住这边糖衣炮弹的进攻。

    别的贪官及其家眷,都被装上了郑家的大船,流放大员岛,只有这个太监,带着他的罪证,到北京,做别的太监的反面教材去了。

    张嫣让宫里所有的太监,拿起他贪腐的银子,砸他。

    几万两银子,有的是五十两的大锭,还有十两的小锭,砸在身上,可够受的。

    银子还没扔完,他就死了。

    张嫣在一次组织了一次讨论,怎样才能拒腐蚀永不沾。

    以前,宫里有太监还羡慕他,现在,都暗自庆幸,自己没有被派出去,虽然清贫,但吃得香睡得好,平平安安就是福啊。

    南京六部,除了兵部和户部,其余都是摆设,有的是官员闲的没事干,眼巴巴地盯着贪官空下来的名额。

    北京那边过来的旨意,却全安排了新面孔,崇祯四年的进士,甚至副榜进士。

    他们何其幸运!

    就在这时,有消息说,那些老臣,只要愿意去北京,接受新的入职培训,懿安皇后还是会重用的。

    有人找卢象升身边的参赞求证。

    所有的参赞都说,培训能学到很多实用的知识。

    于是,这些人就想歪了,以为是张嫣让人放的消息,让官员投效于她。

    一时间,南京上书的人如过江之卿。

    拿着那些一片空话,隐含着投效意思的奏折,张嫣却看到了一种可能,就是让全国的官员,都轮流着培训一遍。

    第二届副榜进士的培训已经结束,分别进了户部、兵部、工部,刑部。

    再加上前一年的进士,这些部门的基础都是张嫣的人,他们有自己的做事方式,对上级的不合理做法,会毫不留情地指出。

    由上到下的改变比较容易,由下到上虽然难,但有张嫣做后盾,还是能改变的。

    京城里的官场风气,一天一天在改变。

    吏部乃是权利最大的部门,张嫣却一直没怎么动它,是因为她没有腾出手来。这次孙承宗进京,她让他当了吏部尚书,内阁首辅。

    张嫣将张居正的考成法拿出来,加上后世她自己的一些理解,还有镜子帮忙,和孙承宗讨论,如何改进对官员的监督和考察。

    张居正的考成法,有好的一面,张嫣又改了些缺点,孙承宗也把他的想法加了进来,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新考成法就这样开始实施。

    温体仁不尴不尬地熬了一个月,不得不上书称病,经过假惺惺的三辞三留,最后才让他回了老家。

    孙承宗是个实干家,但张嫣的理念并不符合,于是,两人经常闹矛盾。

    但他也赞成将原来的官员进行轮训。

    实在是张嫣这边的记账方法、农学知识等,太实用。

    那些什么都不懂的官员,早该改一改了。

    孙承宗也是个爱民的官,促进农业生产,让老百姓吃饱肚子,也是他的追求。

    鞑子那边暂时无力进攻,暂时消停了,张嫣可以将眼光投向国内。

    这几年,洪承畴积极兴修水利、促进屯田,大种土豆,又将很多壮年男人送出来,陕北那边安宁了许多。

    再加上,张嫣让御史巡视各地,打击了不少豪绅的嚣张气焰,拟制土地兼并,促进了农业生产。

    学农的官员下北方各地指导农业生产,兴修水利,也有效果。

    另一个时空,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在这个时空不见了。

    张嫣和孙承宗在磨合过程中,不断改变着自己,也改变着孙承宗。

    孙传庭将抄出的两百多万两银子,送到大明联合银行,有了这笔钱打底,联合银行南京分行就可以开张了。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