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28章 凌烟阁
    二月份的议事堂会议照例召开了,除了说朝廷的内政外交、还有就是春耕的准备工作、修缮河防、筹备科举等等,今天还增加了南征的议程。

    说到南征,范质就说南平、武平、南唐、吴越都已经对大周称臣,朝廷欲讨伐他们,从道义上就不好说,古语有云:出师有名才能占据道义的高地,获得赞誉,避免背上穷兵黩武的恶名,避免让所有割据势力联手抵抗,增加大周的压力。如果无缘无故讨伐蜀国,前人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如果不能很快结束战争,朝廷的支付能力就会出问题。因此需要三思。

    柴宗训说:“自唐失其鹿,群雄并起,攻伐不断,生灵涂炭,华夏大地的黎民百姓,苦于战乱久已,渴望安定繁荣的新世道,我们用牛刀宰鸡的力量去消灭各个割据势力,目的就是要减少伤亡,用尽可能少的代价统一华夏大地,让我们的同胞安居乐业,休养生息,然后集中精力夺回幽云十六州,驱逐契丹人到长城之外,保护我们的华夏大地,之后再励精图治,开疆拓土,封狼居胥。”

    “消灭这些割据势力,减少各自用于战争的资源,用到黎民百姓身上,既可以救死扶伤,又可以改善民生,减少了军队的总开支,也是利国利民的。拓展版图,朝廷也可以增加税收、商业收益也会扩大,商业税收同样增加。”

    “从我们华夏民族的角度讲,大一统才是我们的最高利益,拓展我们民族的生存空间是最大的利益,推广我们的儒家思想是我辈读书人的义务,为此个人的荣誉轻于鸿毛,我们不能受到虚名的局限,放弃一统华夏的目标,而且兵者诡道也,用最快的速度、最短的时间、最强力的武力摧毁那些割据势力,可以减少伤亡,我们还要严格纪律,爱民如子,才能获得各地人民的爱戴,获得认同。”

    “所以我们的战略确定之后,战役、战术计划一定要做到细致周密,器械作坊尽可能制作更多强力有效的工具,帮助禁军获得胜利。”

    “皇上圣明,大一统确是我们的最高利益,臣等愿背负责任,为天下黎民福祉而努力。”

    “各位,等枢密院制定详细方略之后,配合开展各项的准备工作,特别是兵部,尽量把工作做得更细一点,到时候我们推演一下,看看还需要什么补充的。”

    柴宗训给了王朴一个大信封,说:“这里是工程兵制作的新式地图、还有南平、武平、蜀国东川、南汉北部、南唐北部的地图,枢密院参考一下,和你们收集的地图一起参详一下,用于制作方略,里面还有这次向拱带兵来京的运输详情,马车运兵效率很高,值得推广的。”

    “谢陛下。”

    柴宗训又建议仿照大唐先例,修筑一个纪念大周立国以来一同打天下的诸多功臣的凌烟阁,由著名画家在凌烟阁内描绘各位功臣的画像,供后人瞻仰、学习。在凌烟阁内设置纪念册,记录为国捐躯的先烈们的事迹,供世人膜拜、学习。这个提议一出,获得众位大臣的一致同意,谁不想名垂千古啊,自己身在议事堂,应该有资格享受后人景仰的待遇,必须支持啊,既能提高士气,又花费不多,何乐而不为?

    “陛下,凌烟阁是大唐的称号,为何我们不另外起一个名字,以免混淆呢?”

    “爱卿,有史以来,功臣阁有西汉宣帝的麒麟阁、东汉光武帝的云台阁、唐朝太宗的凌烟阁,这里面最负盛名的就是凌烟阁,大唐太宗与其他两个相比,更有力量、有更广阔的胸怀,创造的历史功勋更伟大,我们想要向大唐学习、向大唐看齐、为我们华夏儿女再创辉煌,我们这一辈人还有比荣登凌烟阁更显荣耀的事吗?”

    “皇上圣明。”

    柴宗训还赋诗一首:

    “凌烟英烈

    大周勇士九千军,一统华夏定乾坤,驱除外侮百战死,凌烟阁内显功勋!”

    “好诗,陛下说出大周英雄的气概,舍我其谁的勇气,实在是好得很啊,陛下圣明。”

    柴宗训就说:“这首诗把我们的想法都写出来了,暂时不能宣扬,否则,真是把他们都惹急了,反倒不好,等我们真是一统华夏再说出来吧。”

    柴宗训让范质负责此事,尽快开始设计和施工,并安排礼部、吏部、兵部等制作表彰的标准等等,枢密院就发通告告知四大行营将士还有各个节度使和军州。。。。。。

    一石激起千层浪,有功之士无不翘首以盼等待标准的出台,争取进入凌烟阁,哪怕没有画像,也想在事迹展馆里面有自己的一片空间,更期盼尽快可以杀敌立功,为自己的功勋本上添上多几笔,也好晋升到凌烟阁里面,光宗耀祖啊。

    赵普一收到朝廷修筑凌烟阁的信息,立刻捶胸顿足,竖子,招招致命,这还怎样搞,谁不愿意跟你混啊,我的主公就惨了,在扬州吃海风,凌烟阁是有份,十拿九稳,问题是这跟他的看法不一致啊,赵普觉得赵匡胤才是天之骄子、天选之人啊,自己不遗余力地出谋划策就是想帮主公抢下这个花花世界,自己也可以封侯拜相啊,现在这样,自己还拜个屁么,唉,这可怎么办啊?又不能说抵制这个做法,这样会挡了别人的上进之路啊,想来想去,还是穷兵黩武、靡费钱粮这些缺点,只能寄望于柴宗训兵败如山倒才能显示出自己的高明之处!

    如果南征失败,这就可以把主公的重要性确立起来,朝廷只有依靠主公才能挺过去,这样主公就可以名正言顺回到中枢并掌握大权,有机会登基称帝,自己才能一展抱负。

    但是南平明显是没有能力抵御大周的兵峰、武平估计也够呛,也许蜀国和南唐联手可以,看来啊要赶紧去一趟扬州,跟主公商量一下才行,把赵匡义也带上,说服主公才能办这个事,因为自己没有人脉,只能想而无法做。

    说走就走,赵普和赵匡义收拾一下细软,带上几个随从,坐上新买的马车离开汴梁城,直奔城外的码头,坐上新买的快船直奔扬州,一路上,赵普跟赵匡义详细说了目前的局势:柴宗训似乎越来越稳当了,主公的机会就越来越少,要创造机会给主公才能扭转局势。

    赵匡义从小聪颖而不群,与别的孩子游戏,别人都畏服于他。他喜爱读书,读书多,想法也不少,之前赵匡胤在家之时,与义社十兄弟一起聚会或者私下说事都带着他,所以赵匡义很清楚目前的问题所在,知道兄长是自己乃至赵家的希望所在,兄长有权势,自己就受到敬畏、才有机会,至于别人的想法或者朝廷的想法,赵匡义是一点也不在乎,赵普一说,他就更明白了,虽说还远不到坐以待毙,但机不可失,该做点事改变一下现在这个局面啊。所以他很支持赵普的想法,尽量让大周南征失败,如果损失惨重就更好了,反正赵匡胤又没有份参与,损兵折将之后朝廷再来请赵匡胤回去主持大局就更好了,可以要价更高啊,甚至可以想象那些朝廷重臣众星捧月地簇拥赵匡胤回去登基也不是不可能的,大厦崩了,就要找支柱啊,哈哈,到时自己就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哇,想起来都美。。。。。。回想起那个小屁孩就可恨,才七岁,就做皇帝,搞这么多事,为所欲为,还挡着我们的路,到时一定要他不得好死,哼!

    两人风尘仆仆地赶到扬州之后,来到衙门见到赵匡胤,赵匡胤十分惊讶,都不说一声就都来了,出了什么大事?赵普拉着赵匡胤到内堂密室之中,才详细说起这次来得匆忙的原因,并说出自己的想法,寻求赵匡胤的支持。

    赵匡胤耐心听完赵普的话,并没有说话,只是示意两人坐下,自己慢慢地踱着步,时而低头想,时而抬头望望窗外,这个密室在衙门深处,进了多重门,是一个单独小院里面的阁楼,小院门一关,里面就剩下他们几个了,想了好久,赵匡胤觉得憋得慌,就走到小院中,江南的二月天,外面还是有点冷的,冷风吹来,渗入衣服里衬,浑身感到寒意,赵匡胤长长地吐了一口闷气,想起前天议事堂派快马送来的议事堂纪要,这是会议记录,是保密文件,一队皇宫卫士星夜以四百里加急用两天多的时间送来的,两个军官坐在堂下,远远看着赵匡胤详细阅读,等一个时辰之后,就销毁文件,然后询问赵匡胤有没有什么信件要送回朝廷,如果有就把信带回朝廷,如果没有就直接回京复命。

    虽然不能抄录,但是赵匡胤记得会议记录写的一切,特别记得柴宗训的那首诗,记得柴宗训和范质关于民族大义的对话,柴宗训的观点完全符合赵匡胤的想法,现在赵普的提议令赵匡胤左右为难。难道为了自己的私欲要陷大周精锐于万劫不复的境地,以此彰显自己的高大形象?这也太无耻了吧,如果自己是沙陀人反而没有心理压力,但是自己是炎黄子孙啊,怎么可能做这样的事呢?

    看了看赵普和赵匡义两人正在忐忑不安地看着自己,赵匡胤苦笑了一下,摇摇头,说:“此事太大,等我好好想一想,你们既然来到,就好好在扬州玩一下,两天吧,我们再商议一下,不差一两天的。廷宜,母亲大人身体怎样?”

    赵匡义赶紧说:“兄长,母亲大人身体很好,嫂嫂和弟妹照顾周到,文化(赵匡美)和侄儿也认真读书,一切安好,兄长勿忧。”

    “好,你们先去休息一下吧。我出去转转。”

    赵匡胤心绪不宁,烦闷得很,带着侍卫,出了府门,直奔城外,一到城外大路,赵匡胤就策马奔驰,他的马是上选好马,越跑越快,赵匡胤随着战马狂奔的节奏起伏,越跑越带劲,一直跑到战马不停喘气才慢下来,赵匡胤也浑身冒汗,长长的吁出一口气,终于痛快了,左右一看侍卫还在远处狂奔而来,快到长江边了,赵匡胤下马慢走,看到远到天际的长江宽阔无比,江水浩浩荡荡的向东流,气派万千,啊,江山多么美好啊,远处的城镇、良田,还有江南的富饶,这是我们的国度啊,此时,赵匡胤又想起柴宗训说大一统就是我们民族的最大利益的观点。这个小孩、七岁、天子,实在是神奇,竟然说出这样宏大的观点,手段多端,实在是不可思议,自己都说不出这样的观点,也许只能说出“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乎”这样霸道的观点而已。

    这个少年天子,就好像是一座绕不过去山,感觉捉摸不透,至于这个山是否给自己压力呢?赵匡胤想来想去,似乎没有,就是少点亲近感,不像以前,当初自己在汴梁城,经常见到太祖和先帝,得以亲近,他们雄才大略建立和保卫了大周朝廷。自从追随太祖以来,自己也舍命拼杀,捍卫了大周的江山,先帝继位前,和自己曾在军中共事数载,深知自己英武,机灵,很有才能,就把自己留在身边,让自己改任为开封府马直军使(府属骑兵指挥官)。自己守卫于先帝左右,如同先帝的一条臂膀。先帝对自己的文韬武略极为赏识,每逢出征必要将其带在身边。这种风云机遇,对自己的升迁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太祖和先帝对自己简直是恩同再造。

    如果说有什么区别,就是先帝在时,自己很开心,没有什么多余的想法,皇上说干什么就干什么,出征就像放出的鹰,翱翔蓝天,就像下山的虎,所向披靡。在汴梁城,就是在殿前司管理禁军,整训禁军,什么都不用操心,多舒坦啊。

    自从先帝病重,委任自己成为殿前都点检,大周禁军的第一人,就是信任自己,希望自己捍卫大周的社稷,扶持先帝的儿子,自己是责无旁贷的,必定愿意为先帝做到的,到先帝大行,自己成为大周禁军的第一人,好像整个大周的安全责任就压在自己身上,感觉压力有点大,似乎有很多想做的东西,但又受到制约,感到难受,就想了很多东西。

    等到天子登基,似乎把原来的格局改变了,又做了很多安排,原来的上司、大将调回汴梁城、又把禁军拆分成为四大行营,自己的官职没有变,还封了爵位,这可是难得的啊,以前都没有的,但是自己就是感觉不到那种亲近感。似乎就是有点远,好像天上传来的旨意,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虽然没有什么错的,但是就是不舒服。

    这次来扬州,出发之前也是烦躁,简直就是暴躁,后来到了扬州,整训、练兵,慢慢就舒坦了,前天看到议事堂的会议纪要,还很兴奋,这可是四百里加急送来,看完即刻焚毁的那种机密,说明自己还是在中枢里面的,天子并没有忘记自己,否则,不给你看或者发个邸报也可以,那就差别大了,就是降级到节度使了,不是中枢重臣了。

    记得看完会议纪要,其实也就一会儿的功夫,但是那两个皇宫卫士还是毕恭毕敬地在堂下坐着,也没有不耐烦或者催促看完了事的举动,而是依照规矩,等够一个时辰,给自己思考或者回味整个会议纪要的内容,到时辰再焚毁文件,然后再询问自己有没有信件送回朝廷,这就是中枢重臣的待遇啊。回想天子所说的一切,自己也觉得天子说的对,有种跃跃欲试的感觉,一种熟悉的感觉重现眼前,就像先帝在的时候一样,想着怎样一统华夏、收回幽云十六州。

    谁知见到赵普和赵匡义的到来,他们说了很多,自己越听越生气,是啊,为什么不是我一统华夏呢?

    赵匡胤慢慢在江边走着,心情慢慢地恢复平静,是否自己的问题?这些事还是要再仔细想想。

    赵匡胤打定主意之后,就回到扬州城,继续做原来安排好的事情,找来李处耘、罗彦环、吕馀庆,了解军队、扬州的情况,做好自己的事,先不想赵普所说的事情。等自己平静下来再说,正所谓:主不可怒而兴师也。赵匡胤本来就是个有主见的人,所以就想先转移注意力,把事情放一放再说。

    其实赵匡胤看完会议纪要之后,就想:既然要南征,扬州这边也要抓紧,厉兵秣马,如果朝廷有需要扬州这边就给南唐一点压力,如果没有需要就要隐藏自己的实力,等南唐西面受到攻击之后,扬州这边再和吴越一起夹击润州,在江南获得立足点,吸引南唐的兵力,使它不能首尾兼顾,另外还要加强扬州区域的防御,避免被南唐趁机获利。

    这些相关的工作也是不少的,赵匡胤早就胸有成竹,很快就安排好各人的工作,开始备战了。

    随后就若无其事的回到府衙,与赵普、赵匡义吃饭、出去游玩,就是不谈那件事,搞得两人心大心细的毫无兴致,赵匡胤笑了笑,说:“你们啊,心里就放不下事,凡事多思一二有益无害,欲速则不达,先放下,休息好了,再想想,也许就有好的想法,不是更好吗?太紧张就容易出错,明白吗?”

    “诺。”“主公言之有理,我们就去领略一下扬州的江南特色吧。”

    大周之雄风
为您推荐